你在生氣,對不對?
最近,我去接朋友小菊五歲的女兒柔柔放學,這個可愛的小女孩讓我看見了許多家庭中教養的縮影。
柔柔的沉默,只是因為在生氣嗎?
那天,柔柔一看到不是媽媽來接她,掉了兩滴眼淚。但當我說要帶她去找媽媽,並煮她愛喝的玉米濃湯時,她就安靜下來了。
等她媽媽趕來時,柔柔正在安靜地喝湯。沒想到,小菊一開口就說:「妳在生氣對不對?」見柔柔沒回答,她又說:「一定是在生氣,才不說話。」
在這樣的對話中,小菊反覆地「貼標籤」:不說話=生氣,甚至覺得女兒長不高有問題,要安排抽血檢查。
詮釋孩子的沉默,是父母下意識的「催眠」
柔柔的沉默,也許只是情緒未整理好,也許是累了,也可能單純就是不想說話。
但當媽媽一再灌輸「你這樣就是在生氣」的訊息,久了孩子會真的相信自己是在生氣——甚至,不得不「假裝生氣」來符合媽媽的詮釋。
更令人遺憾的是,小菊還說:「妳不喝完湯,我就不帶妳回家。」臨走前還補上一句:「她一定喝不完。」
後來柔柔真的沒喝完,小菊馬上印證:「我就說嘛,她一定喝不完。」
這樣的言語不只是一時情緒,而是一種持續性的「負向催眠」。
孩子的沉默,不代表無感,而是被誤解了
孩子不是不願意表達,而是覺得怎麼表達都不對。長期下來,他們會選擇壓抑自己、討好大人,卻失去了真實情感的出口。
每次父母說出「你一定怎樣怎樣」的話,都像是把一個框架套在孩子身上——那不是引導,而是一種壓力。
孩子對大人有著深深的信任,他們相信我們說的話,甚至為了我們的面子,不敢說出自己的真實感受。
恐嚇與不一致,是最傷孩子信任的方式
當父母說出「我就不要你了」「我會把你丟下」等話語,卻根本做不到,孩子的大腦會陷入混亂:
— 媽媽講的是真的嗎?
— 哪些話可以相信?
— 下次她這樣說,我該怎麼回應?
於是孩子慢慢對父母的話失去反應,父母卻反而覺得孩子越來越難教。
想要孩子好,請從你的語言開始改變
父母的一句話,對孩子的影響可以遠遠超過我們的想像。
你說的是關心,孩子聽成了批判;你以為是玩笑,孩子卻記住一輩子。
要改善親子關係,最有效的方法不是先改變孩子,而是先改變自己的語言和態度。語言的力量大得驚人,也可能悄悄成為孩子性格的模具。
所以,請小心你說的每一句話。你不是在糾正一個行為,而是在形塑一個人。
孩子,是我們教養的鏡子,也是我們成長的機會
柔柔讓我深深體會到,孩子不只是要我們教,更是讓我們學會更溫柔、更清晰地說話。
與其恐嚇、指責孩子,不如先問問自己:
我說出口的話,是幫助孩子更好,還是讓他更害怕?
我有一個清晰的頭腦。
吳璨因 Naomei