親子關係


 

你說出你想要的嗎?

昨天,一個朋友說:我弟晚上10點打電話給我,很憤怒的說他女兒到現在還沒回家,電話也不接,叫她打電話給他女兒,問她到底跑去哪裡,還不回家?我不知道要怎麼說她,妳跟她說。

朋友立刻責罵她的弟弟,小孩到現在還沒回家,你不是擔心,而是懷疑她,開始準備責罵她,你這樣對嗎?你的親子關係會好嗎?

到底誰該為我的成功承擔風險

今天看見一個新聞,一個體育班的父親控訴兒子的班導師惡意體罰,對班導師提出惡意重傷害告訴,我不經想,到底什麼樣的老師是我們想要的?誰該為我的成功承擔風險?

一個選擇以大聯盟為目標的孩子,能不接受比一般人更嚴峻的訓練嗎?你真的認為王建民不需要背60公斤的沙袋跑步練習嗎?你真的認為一路上王建民都無傷嗎?

當你選擇進入體育班的同時,體能訓練就是你的作業,你的休閒活動,你的家常便飯,月考完加強體能訓練更是常態,若你用體罰來形容老師對孩子的訓練,表示你來錯地方了。

競爭力

我的女兒,最近常花心思打扮,有時喜愛超齡的裝扮,帶誇張耳環,穿高跟鞋。我總是在想,為什麼她會重視外表勝於讀書,又反過來想,裝扮和讀書有什麼衝突?我們總是希望小孩能多充實自己,能有競爭力,但她們總覺得這跟打扮有什麼關係?

她總是存著明星夢,覺得有一天能像明星一樣耀眼,我想告訴她軟實力的重要。我問她看利菁的變身節目(醜女經裝扮變靓女),有什麼感想?她說沒什麼感想。(太多的時候,我的小孩說不出心得,對於需寫心得的功課也很頭痛,和她一起看電影或電視是我們的娛樂,透過影片,引導她說出自己的想法,並溝通我的看法,以期望能達到親子互動的效果。)

我說:這個節目告訴我們一件事,那就是這個世界上已經沒有醜女了,整形、醫美、化妝術,都能讓人醜女變美女,未來的競爭力不是你長的多美,美女已經充斥整個街道、校園,若想跟別人不同,不是在外表上搞怪,而是在頭腦裡多點東西,增加點創意,增加溝通的能力,培養較高的敏感度。

一個人氣質好不好,不說話,可能可以裝一下,但是只要一開口,說的話就決定勝負了。

道理與道德

幾天前一個早上,我開車送女兒上學,女兒的學校在巷弄狹窄的路尾,學校旁又有平交道經過,因此,每到上下課時間,總是車多擁擠。

女兒一樣迅速下車,我便駛離巷道,火車這時剛好經過,平交道的柵欄放下,鈴聲響起,一時所有的車都動彈不得,對向一輛白色車子佔住整個車道,阻擋我的去路,我看眼前對向車輛稍稍右移我便可離開,也可紓解後方車輛,因此,我搖下車窗請他向右移動,他立刻回答我說:他後面都是車,卻也無動,我看右側機車稍微移動我也過得去,我又搖下右邊車窗,對著機車主人請他移動一下機車,他在騎樓整理貨物,忽然破口大罵:我又沒擋住你們的路,你們互不相讓,大家就都不要過了,還是繼續整理他的貨物。我又重新請白色汽車向右移動,他才慢慢的移動,我也得以離開。

回來的路上,我一直在想,移動一下機車就可給人方便,幫助紓解交通,他又為何不願意?因為他認為自己說的很有道理,你們開車的人不禮讓,幹嘛叫我幫助你們。

這讓我想起那些不禮讓救護車的人,自己以為那也不關我的事,我何需幫忙?

媽媽需要你?

如果你的孩子曾經在五歲時說過:『媽媽,我愛你,我要永遠和妳在一起』,為什麼當他十五歲時,你們會說不上一句話。

屏東有一個單親的孩子,已經要高中畢業了,卻因為細菌感染而生命垂危,無法參加畢業典禮,所有的鄰居和師長都說他是一個孝順的孩子,即使身家不好也樂於助人,充滿陽光的笑容,對生命充滿希望。新聞中映入我眼中的一幕是,因為他插滿呼吸管的嘴巴上嘴唇乾裂,媽媽拿著沾水的棉棒,為她補水時說:『孩子,你要加油,你要好起來,媽媽需要你』,這時他眨了一下眼睛回應他的媽媽。

是的,『媽媽需要你』,你有告訴過你的孩子你需要他嗎?

你一直以來扮演著強者,是為了讓你的孩子有所依靠,讓他不用擔心,但是,他知道你需要他嗎?

你需要他吃妳煮的飯,和你吃飯,和你下午茶,和你聊天,和你一起看電視,一起散步,一起分享生活的點點滴滴,他知道嗎?

他不知道,因為你沒有告訴他。你也沒有這個習慣。所以孩子慢慢的覺得你都可以自己做,不需要他。

放縱是愛嗎?


我們常說我們要好好愛自己,但是到底什麼是愛自己?如何才叫愛自己?
我們看見喜歡的東西就買,看見喜歡的人就愛,想去唱歌就去唱歌,想去跳舞就去跳舞,想去旅行就去旅行,想看電視就看電視,想看書就看書,想打電動就打電動,想抽菸就抽菸,想喝酒就喝酒,做自己喜歡的事就是愛自己嗎?

愛自己的重點不是你究竟做了什麼?而是你是否感到快樂?是真正的快樂,不是短暫的Happy。

若你做了一些事,在當下或幾小時內你感到快樂,但是後來你會感到痛苦,當然這些痛苦有時來自別人的批判,有時來自自我內在的無力感,那就不是真的快樂。
你就必須好好思考做這些是有什麼意義?而為什麼你不能感受到快樂?

當一個人因為想飛而吸食毒品,你會有什麼看法?
看法的不同會來自你和他的關係。
若這人與你無關,你會說真是毒蟲,不值得同情。
若這人是你愛的家人,你會認為他放縱自己,做這愚蠢的事,不夠愛自己。

愛是交換嗎?

愛是交換嗎?
愛當然不是交換,愛就是愛。
你不認為愛是交換,為何當他不再愛你時,你就不愛他了呢?
為何你會在她劈腿時就不愛她了呢?
你會說因為她背叛了你,她背叛你和你愛她是同一件事嗎?
我們之所以痛苦,就是我們必須說服自己不愛她。
我們看不清楚愛的本質。
一個母親不會因為孩子不愛她就不愛她的孩子,也不會因為孩子犯了錯而不愛他。
而對於感情,我們希望相對的回饋,若沒有相對的回饋,我們就選擇收回我們的愛,這是愛嗎?
愛是交換嗎?
你會說,這不一樣,因為我可以選擇。
是的,你當然可以選擇,你選擇對等的愛,若不對等,就不愛。
那你也會遇見相同的人,所以你必須做好準備,隨時回饋,否則,你將感受不到無條件的愛。

Naomei

妳那個開BMW的朋友呢?

今天在路上聽到一個父親問她的女兒「那個開BMW的朋友呢?」

我轉頭告訴我的女兒,現在的人都不記人的名字,人的長相,而是用他開的車、戴的手錶、拿的包包、穿的衣服、拿的手機來稱呼人了。

我們已經不再和人交往,而是和物交往,我們不記人的姓名,看不見人的特質、人的優點,而是用物品來記憶人,這真是一件悲傷的事。

以前我們認識一個人會先記住他的名字或姓,然後記住他的特徵,個子高或矮、皮膚黑或白、說話風趣嗎?幽默嗎?在哪裡上班?哪裡讀書?興趣是什麼?

因為我們是和這個人交往,但是現在我們對人沒興趣了,只對掛在他身上的東西有興趣,我們看不到這個人、只看到這些在他身上的東西,你的包在哪裡買的?你的衣服在哪裡拼的?車買多久了?什麼牌子?去哪裡旅行過?

一個人走過來,我們不事先看她的臉,而是打量他的行頭,我們開始對人品頭論足,用他的外表。

教育孩子,順勢而為。

最近一個家長跟我說我的孩子功課不佳,天天看卡通上網,說不能上網他會死,我叫他認真讀書他說為什麼要讀書,他上課遲到我說要處罰他,他說遲到有什麼關係,我糾正他的言行態度,他說他都是這樣和同學說話的,他們也沒覺得怎樣。

另一個家長說,她的孩子不專心唸書,喜歡上網,遇到事情不會想辦法,就像一個石頭在她面前,別說搬走石頭,連繞過去都不願意,會站在原地,希望哪參加夏令營他說不要去,但是喜歡管樂。

父母總是用自己的眼光和角度看事情,沒有真正解決孩子的需求並給予答案或和孩子一起找答案,家長總是在遇到事情時,先下的一個判斷,然後依照判斷處理,不知道順勢而為。

在該約束時放鬆,該放鬆時約束,不知道愛是一種責任,既然是責任就應該有約束,你覺得老公對家庭應該有責任,你會要求他做一些什麼?賺錢養家、分擔家務、凡事想到家人。那你教你的孩子做了什麼?他洗過碗嗎?洗過衣服嗎?擦過地板嗎?到過垃圾嗎?為什麼?你希望他有責任,你開始讓他學習承擔責任了嗎?

我們能保護孩子多久?

我們能保護孩子多久?

今天,一個婦女團體針對一個青木瓜飲品的廣告提出抗議,認為廣告將女性物化太嚴重,且誤導青少年認為大胸部就是好,要求相關單位撤銷其廣告。

既然我們理解“物化”對孩子的影響,無論孩子是男是女,我想都是應該在有機會的時候,給予孩子正確的觀念,(看到你認為的不當廣告也是一個機會),利用著你們看見的事件,和孩子溝通並分析你的看法給孩子聽,也聽聽孩子的想法,以便有機會能互相交流,達成共識。

我想抗議是一種做法,但不是治本的辦法。過度的保護,有時會讓孩子沒有抵抗力。

別再說 "孩子,你不需要養我"。

現在的父母,常對孩子說:等妳長大了,不需要養我們,只要照顧好你自己就好了。這是對孩子的愛?還是礙?

我們告訴孩子不需要養我們的心態到底是什麼?希望他放心?不要有壓力?還是要證明你是一對有能力的父母?

中國的父慈子孝不見了,父不父,子不子,因為父親叫孩子不需要盡到孩子的責任。那請問你希望孩子孝順如何體現?你要他孝順,但不需要背負你的責任,你教他只要享樂,不須承擔,然後埋怨孩子不懂事,這孩子是你手把手教的,你能怨誰?要怨你自己不會教。

你讓孩子不需要養你?為什麼?因為你看不起他,你不覺得他有能力賺取豐厚的財富,你輕視他的能力,你覺得他是一個無用的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