應該先教育小孩?還是教育先生?

昨天,一位朋友分享了一件事。
她的弟弟晚上 10 點打電話給她,語氣憤怒又焦急:「我女兒到現在還沒回家,電話也不接!妳幫我打給她,問問她到底跑去哪裡,為什麼還不回來?」
朋友聽完,並沒有立刻幫忙打電話,而是先責備弟弟:「孩子這麼晚還沒回家,你不是擔心她,而是先懷疑她,甚至已經準備好要責罵她。你覺得這樣對嗎?這樣你的親子關係會好嗎?」
不要浪費時間向別人解釋你為什麼沒做好,不如多問問自己:「我該如何做得更好?」
現代人往往過於懶散,自己不願意維持環境整潔,卻批評那些時刻保持乾淨整齊的人有潔癖、強迫症。
自己管不住嘴,到處傳播八卦、尋求關注,結果被人討厭,還怪別人不理解他。
有些人連課都還沒報,就先問我:「上完課能保證痊癒嗎?」
我是講師,不是醫生,談不上「痊癒」。
如果你總是需要別人給你「保證」,或許你該先解決這個問題。
還有人問:「上完課,我能當講師嗎?」
我的回答是:「沒上我的課,你也能當講師。」
問題在於—— 你有學生嗎?
你能提供什麼價值給學生?
有人願意聽你講嗎?
狀況:
大家點了飲料,各自拿走後,桌上卻留下兩個空蕩蕩的塑膠袋。
冰箱裡,一個原本裝著 5 瓶養樂多的包裝袋,裡面的養樂多已被拿走了4瓶。
只剩下1瓶被放在過大的外包裝裡。
我的第一個疑問是:
誰拿走了最後一杯飲料?
這個人認為,應該是誰來收拾塑膠袋?
他們家有請佣人嗎?
還是他把家中的某人當佣人?
請最後拿走飲料的人,順手將塑膠袋丟進垃圾桶。
如果你看到冰箱裡有「穿著太大件衣服」的飲料,
請幫它脫掉外衣,讓它整齊地坐好。
為什麼母親往生十年,仍未離開人世間?
言語的霸凌,為何能讓人陷入瘋狂?
為何母親不認得自己的親生女兒?
當家族的負向能量未被圓滿,往者如何安息?生者如何自在?
童年的記憶總是特別深刻。
雖然人會長大,但過去的創傷若沒有被妥善處理,
它將以扭曲的方式封存在腦海,讓人不自覺地陷入情感糾纏。
在這兩天的課程裡,我終於明白,
為何兒時的傷痛,即使成年後,仍深受影響。
透過家庭排列,我看見自己與母親及家族成員間隱藏的連結,
逐步釐清為何總被負向情緒牽引,為何母親的能量仍停留不去。
很多人以為,信仰就是背誦經文、讀懂教義,
但真正的信仰,不是記住文字,而是把它變成生活的一部分。
就像一盞燈,
如果只是知道它的構造,卻不去點亮,
它依然無法照亮黑暗。
想真正學習,你得先知道誰才是值得學習的老師。
如果一個人自己都迷失了方向,怎麼帶領別人?
如果你跟著這樣的人走,又怎麼可能走上正道?
選擇老師,就像選擇航海的指南針,
偏離了方向,不管怎麼努力,都到不了想去的地方。
最近,我的女兒開始花很多心思打扮,喜歡戴誇張的耳環、穿上高跟鞋,有時候還特別偏愛成熟的裝扮。
看著她的變化,我不禁思考:為什麼她重視外表勝於讀書?這兩者真的有衝突嗎?
我們總希望孩子能多充實自己,提升競爭力,但她卻覺得這和打扮無關。
她懷抱著明星夢,渴望有一天能像舞台上的明星一樣耀眼。
我很想告訴她,外表的光鮮,終究比不上內在的力量。
有一天,小夢接到先生爺爺的電話,爺爺說要匯五萬元到她的帳戶。小夢一頭霧水,追問之下才知道,原來是先生向爺爺借了錢,準備買一台中古車。
小夢完全不知情,於是問先生:「怎麼沒告訴我?」
先生卻輕描淡寫地說:「如果我不說,你也不會知道啊。」
幾天前的早晨,我像往常一樣開車送女兒上學。女兒的學校位於一條狹窄的巷弄深處,旁邊還有平交道,每當上下課時間,這裡總是車水馬龍、擁擠不堪。
女兒一下車,我便準備駛離巷道,剛巧這時火車經過,平交道的柵欄落下,鈴聲響起,所有車輛瞬間陷入僵局。
我前方的道路被一輛白色車子堵住了去路,只要他稍微向右移動一點,我就能離開,也能緩解後方的交通壓力。於是,我搖下車窗請他往右挪一點,他卻回我:「我後面也都是車,怎麼動?」說完便不再理會。
你在生氣對不對?
兒童是最容易被催眠的族群之一,而父母的指令(說話內容)更是兒童最容易接受的,當你對小孩說了甚麼他都會輸入她的大腦,並信以為真,但是只要你給她一個新的證據、輸入新的指令,她就會修正。
最近,我在課堂上和學員討論到「影響力」這件事,忽然想起一個很有趣的現象:
最近,我在思考「優雅」這件事。
如果你的孩子,曾在五歲時對你說過:
「媽媽,我愛你,我要永遠和妳在一起。」
那麼,為什麼等到他十五歲時,你們卻連一句話都說不上?
愛自己,不是你想做什麼就做什麼
我們常說:「要學會愛自己。」
但你有沒有想過:到底什麼是愛自己?
我們常以為——
近年來,一個名詞正快速躍上全球專業領域的焦點——
NLP 教練(NLP Coach),
已成為備受矚目的新世代職場核心能力。
在歐美各大新聞週刊、財經與管理雜誌上,
你會看到許多來自不同領域的頂尖人士:高階經理人、運動員、政治家、藝術家……
他們都選擇與 NLP 教練合作,
透過這項技術性的對話與引導,顯著提升工作效能、人際關係與目標達成率。
對個人而言,這不只是追求成功的工具,
而是一種通往清晰思維、內在覺察與全方位成長的方式。
對組織來說,這是一條邁向卓越與整合的路徑。
現在,你有一個機會,真正了解教練是怎麼運作的:
它依循什麼樣的框架?
它的核心價值是什麼?
最重要的是——它如何讓你重新看見,那個內在資源豐盛的自己?
我們常說:「愛就是愛,不該有條件。」
但你是否也曾在心裡問過自己——
如果對方不再愛我,我還愛得下去嗎?
我們總說,愛不是交換。
但為何當對方背叛我們、忽略我們時,我們的愛也跟著退卻了?
這樣的愛,還是愛嗎?
最近一個家長跟我說我的孩子功課不佳,天天看卡通上網,說不能上網他會死,我叫他認真讀書他說為什麼要讀書,他上課遲到我說要處罰他,他說遲到有什麼關係,我糾正他的言行態度,他說他都是這樣和同學說話的,他們也沒覺得怎樣。
另一個家長說,她的孩子不專心唸書,喜歡上網,遇到事情不會想辦法,就像一個石頭在她面前,別說搬走石頭,連繞過去都不願意,會站在原地,希望哪參加夏令營他說不要去,但是喜歡管樂。
父母總是用自己的眼光和角度看事情,沒有真正解決孩子的需求並給予答案或和孩子一起找答案,家長總是在遇到事情時,先下的一個判斷,然後依照判斷處理,不知道順勢而為。
在該約束時放鬆,該放鬆時約束,不知道愛是一種責任,既然是責任就應該有約束,你覺得老公對家庭應該有責任,你會要求他做一些什麼?賺錢養家、分擔家務、凡事想到家人。那你教你的孩子做了什麼?他洗過碗嗎?洗過衣服嗎?擦過地板嗎?到過垃圾嗎?為什麼?你希望他有責任,你開始讓他學習承擔責任了嗎?
我們能保護孩子多久?
今天,一個婦女團體針對一個青木瓜飲品的廣告提出抗議,認為廣告將女性物化太嚴重,且誤導青少年認為大胸部就是好,要求相關單位撤銷其廣告。
既然我們理解“物化”對孩子的影響,無論孩子是男是女,我想都是應該在有機會的時候,給予孩子正確的觀念,(看到你認為的不當廣告也是一個機會),利用著你們看見的事件,和孩子溝通並分析你的看法給孩子聽,也聽聽孩子的想法,以便有機會能互相交流,達成共識。
我想抗議是一種做法,但不是治本的辦法。過度的保護,有時會讓孩子沒有抵抗力。
想想,如果有一天,你的孩子到國外唸書,看見一個保險套的廣告,或香菸的廣告,也許是酒的廣告,你認為太煽情,太赤裸,你認為不適合孩子,你會去要求當地政府將廣告禁播嗎?
就是每一個家庭中,至少有一位家庭成員學習NLP教練技巧,
並將這些技巧運用到家庭中,使您的家人能在清晰的狀態下生活。
透過認識自己,也幫助家人認識自己,透過理解關係存在的價值,
使彼此的心更能緊緊的在一起,能用更高層次的溝通技巧,
避免掉入情緒的漩渦,造成家庭的情緒裂痕,能更理解家人的價值觀,
以便達成家庭共識,並成為家人間彼此的支持者,共同創造你們想要和諧家庭。
Naomei
我有一個清晰的頭腦。吳璨因粉絲團